背景:塑料污染与全球条约的起点
近年来,全球塑料生产和污染规模急剧扩大。每年生产超过 **4.6 亿吨**塑料,其中估计有 **2000 万吨**进入环境。若不采取措施,到 2060 年产量可能会增加三倍,进一步威胁海洋、生态系统和气候。基于此,联合国环境大会(UNEA)于 2022 年 3 月决定启动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条约,以应对塑料污染问题。此后,国际谈判委员会(INC)多次召开会议,试图敲定具体条约文本。
## 日内瓦谈判(INC-5.2)的失败
第五轮谈判(INC-5.2)于 2025 年 8 月 5 日至 14 日在日内瓦举行,超过 183 个国家、1400 名代表参会。原计划是完成条约的最终文本,但经过十天的激烈磋商,仍未达成共识。会议主席 Luis Vayas Valdivieso(厄瓜多尔)宣布谈判暂停,未来将另择时间继续。欧盟委员会称结果“令人失望”,但强调会继续推动条约进程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(UNEP)执行主任 Inger Andersen 强调,成员国依旧希望缔结一份有法律约束力的条约,工作不会停止。
然而,许多代表对现有共识程序表达不满。南非代表直言“这种程序不会奏效”。法国部长 Agnès Pannier-Runacher 表示愤怒,称付出巨大努力却没有任何成果。哥伦比亚代表则指责“少数国家”阻止了进展。太平洋岛国联盟代表帕劳指出,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几乎没有造成塑料污染,却要承担严重后果,这种局面极不公平。
## 核心争议:塑料生产与化学品控制
最大分歧在于是否要限制 **新塑料的生产**。
- **支持限制的一方**:超过 100 个国家,包括欧盟成员国、加拿大、英国、拉美和非洲的一些国家以及小岛屿国家。他们主张采取“全生命周期”治理,不仅要管废弃物,还要控制源头生产,并逐步禁止有毒化学添加剂。
- **反对限制的一方**:以产油国和石化产业国家为主,包括沙特、科威特、阿联酋、印度、俄罗斯以及美国等。他们认为,生产上限属于干涉工业政策,要求条约聚焦废物管理和回收。美国代表明确表示不会接受全球生产目标或禁令。
此外,条约是否应逐步禁止塑料中有毒化学物质,也是争议焦点之一。发展中国家和小岛屿国家还呼吁建立资金机制,支持其改善废物处理和基础设施,而部分工业化国家则担心成本过高。
## 主要参与者与联盟
- **高雄心联盟(High Ambition Coalition)**:由欧盟、加拿大、挪威、部分非洲与拉美国家以及小岛屿国家组成,推动严格限制生产和化学品。
- **反对方**:美国、沙特、科威特、印度、俄罗斯等,坚决反对生产配额。
- **中国**:呼吁保持耐心,称应对塑料污染是“长期的马拉松”,需合作前行。
## 未来展望
虽然 INC-5.2 谈判失败,但进程不会终止。代表们计划未来继续磋商。许多专家批评 **共识机制** 导致少数国家可以阻挠全球协议,建议未来允许 **投票机制** 来打破僵局。与此同时,部分高雄心国家考虑建立“进步俱乐部”,先行推动严格版本的协议,但这一想法存在争议。
UNEP 和会议主席均强调,全球塑料危机依然存在,必须继续推动进程。未来谈判的关键在于:能否在 **环境雄心与产业现实**之间找到新的平衡。
## 结论
日内瓦谈判的失败表明,国际社会在塑料污染治理上仍存在深刻分歧。限制塑料生产被认为是必不可少的措施,但对产油国和石化国家而言却是不可接受的挑战。谈判暂时受阻,但从长远看,国际社会别无选择:唯有通过妥协与制度创新,才能达成一项切实可行的全球协议,应对日益加剧的塑料危机。
**资料来源**:联合国环境规划署、路透社、半岛电视台、《卫报》、世界经济论坛等公开报道。
Keine Kommentare:
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