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amstag, 23. August 2025

巴克莱特(胶木)的历史与影响:中文综述

 引言:从材料革命到“塑料时代”


人类历史常常以所使用的主要材料为名:石器时代、青铜时代、铁器时代等。20世纪初,随着合成树脂的出现,世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——“塑料时代”。1907年7月13日,比利时裔美籍化学家利奥·亨德里克·巴克兰德(Leo Hendrik Baekeland)申请了苯酚‑甲醛树脂的专利,并将这一材料命名为**“Bakelite”**(德语常译为“胶木”)。这是世界上第一种完全合成的塑料,它不依赖天然树脂,而由廉价的苯酚与甲醛经缩聚反应制得。胶木不仅开启了高分子化学的新纪元,也奠定了现代塑料工业的基础,并很快影响了工业、电工技术、家用器具和艺术设计等诸多领域。本综述根据一篇德文硕士论文,对巴克兰德及其发明的胶木进行总结,内容涉及历史、化学、应用、专利与社会影响。



一、德语“塑料”一词的词源



20世纪初欧洲还没有统一的“塑料”概念。1910年前后,德国化学家恩斯特·埃斯卡莱斯(Ernst R. Escales)提出了“Kunststoff”一词,用以代表人工合成材料。他同年创办了《Kunststoffe》期刊,并推动这一术语在德语区普及。其他语言则多以“可塑性”命名,例如英语的“plastics”、法语的“matière plastique”和俄语的“plastmass”。到1960年代,西德普遍接受“Kunststoff”,而民间仍常用“Plastik/Plaste”来泛指塑料。



二、化学基础与原料来源




2.1 原料:苯酚、甲醛与甲酚



巴克兰德选择苯酚(又称石炭酸)和甲醛作为合成树脂的原料。一战前这些化学品主要来自煤焦油:苯酚和甲酚是焦油蒸馏的副产品,以前被视为废物。甲醛则由木醇氧化制得。这些廉价原料的易得性为苯酚‑甲醛树脂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条件。随着需求增长,1930年代又发展出从异丙苯(Cumol)生产苯酚的工业方法。



2.2 缩聚机理与树脂阶段



苯酚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与甲醛缩合生成A阶段树脂(Resole),其产物为可熔可溶的低聚物,溶于醇类、酚或碱液;继续加热可部分交联为半固体的B阶段树脂(Resitol);在高温高压(160‑180℃)下彻底脱水并交联,最终转化为坚硬、不溶不熔的C阶段树脂(Resit,即胶木)。巴克兰德指出,不同催化剂会影响产物:酸催化易生成易溶的诺伏酚树脂(Novolak),而适量的碱或氨类催化剂可以促进交联,生成耐热的B/C阶段树脂。



2.3 “Bakelizer”压力釜



苯酚‑甲醛缩聚会放出水和甲醇等挥发物,若在开口容器中反应会导致泡孔和脆性。巴克兰德发明了一种称为Bakelizer的密闭压力釜,能在高压下加热反应物,使气体在固化前排出。经过热压成型后,可在极短时间内得到质地均匀的B阶段半成品,再经二次加热完成C阶段固化。这种方法奠定了热固性塑料模压工艺的基础。



三、巴克兰德的人生轨迹




3.1 早年经历与摄影创业



巴克兰德1863年出生于比利时根特附近一个贫困家庭,其父亲是鞋匠,母亲是佣人。他凭借奖学金上了皇家中学,在教授西沃茨(Theodore Swarts)的指导下完成理学学士(1882)和博士学位(1885)。青年时代他对摄影着迷,1887年与朋友创办干板厂,但不久即被灵活软片技术淘汰。



3.2 Velox纸与财务自由



1891年巴克兰德移居美国,进入纽约的一家摄影公司任技术顾问。1892年,他发明了Velox相纸,可在人造光下曝光,突破了传统纸的缺陷,随即创办内佩拉化学公司。1900年,他将Velox技术以75万美元售予伊士曼柯达公司,使他36岁便实现财富自由。此后他专心科研,先后涉足电化学领域,与埃隆·胡克合作开发氯碱工业,在尼亚加拉大瀑布建设电解池装置。



3.3 投身合成树脂研究



财务无忧的巴克兰德渴望新的突破,关注到各国研究者对苯酚‑甲醛反应的探索,例如巴耳、史密斯、勒巴赫等人。他们得到的不是易溶的诺伏酚树脂就是脆性难用的Resit。巴克兰德系统总结这些失败经验,并采用不同的温度、压力和催化剂条件成功合成了A、B、C三阶段树脂,在1909年3月发表于《Chemiker‑Zeitung》的四篇论文中详述这一过程。



3.3.1 催化剂与条件的选择



文章指出,适量碱性催化剂(如碳酸钠、氢氧化钠或氨盐)可避免树脂溶解性过高,保证其能在加热时转化为不溶不熔的B/C阶段。酸性催化剂则容易得到仍可熔的诺伏酚树脂。反应温度需超过100℃才能驱走水汽。



3.3.2 热压与Bakelizer



巴克兰德强调,单纯依靠溶剂和长时间低温处理,无法获得均匀致密的材料。必须在高温和压力下固化,并通过Bakelizer排除挥发物才能避免气孔。A阶段树脂可作为涂料或浸渍剂使用;B阶段半固体可加填料模压成各种形状,再经二次固化得到C阶段成品。



3.3.3 填料与层压材料



巴克兰德将A或B阶段树脂与木粉、石棉、石英砂、石墨等混合,在液压机中加热压制,得到致密的模塑料,可用于电器绝缘件、餐具柄、汽车配件等。他还发明了将纸张、布料或木材浸泡在树脂中,再热压成型的层压板,其硬度可媲美檀木或乌木。这类材料后来广泛用于电工绝缘板和装饰板。



3.3.4 对化学结构的理解



在文章的最后,巴克兰德通过对羟苯甲醇(saligenin)与甲醛的缩合,推测胶木是一种氧苯基甲撑醚环状聚合物,其结构大致为重复单元 。这一见解虽然简略,却为后来人认识酚醛树脂的三维交联结构提供了基础。



3.4 公布与专利



巴克兰德于1909年2月5日在纽约化学家俱乐部首次公开展示胶木。他用树脂浸渍木材并加热,得到坚硬光亮的表面,现场反响热烈。当年11月,他与德国的鲁特格斯(Rütgers)公司和Knoll公司达成合作,由鲁特格斯获得大陆地区专利权,成立Bakelite Gesellschaft mbH。随后胶木的商业化与专利纠纷交织在一起。



四、专利争端与市场推广




4.1 与Lebach、Aylsworth、Redman的诉讼



胶木的成功引来模仿者。德国化学家汉斯·勒巴赫(Hans Lebach)开发的Resinit/Resit与胶木类似,但采用酸固化。巴克兰德认为其产品不过是酸催化的诺伏酚树脂,性能无法与胶木比肩,他在1909年公开批驳勒巴赫。经过几次诉讼,双方于1909年达成协议,勒巴赫加入Bakelite Gesellschaft任职。


美国爱迪生实验室的乔纳斯·艾尔斯沃思(Jonas W. Aylsworth)开发了Condensite,并宣称无需压力即可固化。巴克兰德指出Condensite实际上是诺伏酚中间体,其硬度和熔点远低于胶木。1911‑1912年的诉讼最终以巴克兰德胜诉告终,Condensite公司被迫支付许可费并合作生产。另一竞争对手雷德曼(L. V. Redman)发明的Redmanol使用六次甲基四胺(乌洛托品)催化,也与胶木相似。1912‑1921年的一系列纠纷后,三家公司于1922年合并为Bakelite Corporation,巴克兰德任总裁。



4.2 鲁特格斯公司与德国的发展



巴克兰德与鲁特格斯‑焦油炼厂合作,使胶木工艺在德国迅速工业化。1910年成立的Bakelite Gesellschaft mbH在柏林‑埃尔克纳建厂,生产热固性酚醛树脂,供电工器材厂使用。20世纪20‑30年代,埃尔克纳成为欧洲最大的模塑料生产基地,产品包括电缆绝缘板、开关、插头、电话机壳、照相机和录音机壳等。战争期间工厂被轰炸,战后在东德被国有化,更名为“VEB Plastica Erkner”,后并入“Plaste und Elaste”联合企业,生产适用于特拉班特汽车的酚醛树脂车身。统—改组后,该厂多次易手,最终成为今日Prefere Resins公司。



4.3 西德与国际市场



在西德,战后鲁特格斯迁往伊瑟隆、杜伊斯堡等地重新建立Bakelite AG,专注于高端酚醛及环氧树脂,1950年代与GfT公司合并,60年代起收购欧洲多家工厂,成为欧洲领先的热固性树脂生产商。2004年该公司出售给美国博登化工,后又并入亨熙(Hexion)集团。



五、巴克兰德的后期生活



除了工业家身份,巴克兰德还是学界活跃人物。他曾任美国电化学学会主席(1909)、美国化学工程师协会会长(1912)和美国化学学会主席(1924),并受邀在哥伦比亚大学担任名誉教授。生活中,他勤勉工作,酷爱汽车、电影与摄影,1906年驾车带家人横穿欧洲。他还热衷航海,1899年购买并自行改造帆船“Ion”,在哈德逊河到佛罗里达间往返。与妻子塞琳(Celine)育有一子一女;塞琳热爱社交与艺术,被称为“Bon Bon”,一直支持丈夫的事业。


1930年代后巴克兰德卖掉公司股份,将更多时间用于佛罗里达别墅的园艺、酿酒、帆船和悠闲生活。晚年他经常身着全白棉衣,炎热时直接连衣跳入泳池,笑称“蒸发让人凉快”。他于1944年2月23日去世,墓碑上刻着:“世上没有人比利奥·巴克兰德更懂得如何有意义、成功和美丽地生活”。



六、胶木的性质与应用




6.1 技术特性



胶木C是一种自色或淡黄色的坚硬材料,指甲无法刻划,比重约1.25。它不导热不导电,是优良的电绝缘体;能抵抗压缩、摩擦和热,应力作用下极其稳定,可耐300℃而不熔,但会炭化;耐水、不受稀酸碱影响,只能被浓硫酸或硝酸破坏。B阶段树脂经填料模压后再转化为C,获得最高硬度和耐热性。此外,胶木在光学上可制成透明或半透明材料,便于制作饰品。



6.2 涂料与浸渍



A阶段的液态胶木可作为清漆用于木材、金属表面,形成闪亮且耐酸碱的保护层;可替代传统的虫胶(shellac)用作电机线圈的绝缘漆。使用真空‑压力浸渍法,可使A树脂渗入木材纤维,形成比原木更坚硬致密、耐腐烂的“胶木木材”,其性能超过檀木、柚木等名贵木材。该技术亦用于制造纸质层压板和云母板等绝缘材料。



6.3 模压塑料



B阶段树脂与木粉、石棉、滑石、石墨等填料混合,在160‑170℃、高压下压制数分钟,先固化为B阶段,然后脱模并在烘箱或Bakelizer中二次固化至C阶段,得到坚硬的模塑制品。这种工艺可批量生产复杂零件,如电器开关壳、电线接线盒、仪器面板、旋钮、炊具柄、打火机壳等,也可制造台球、梳子、纽扣等日用品。



6.4 电工与工业应用



胶木的出色绝缘性能使其成为电工行业的重要材料。早期电机和电话线路的绝缘多用硬橡胶、陶瓷或木材,容易漏电或易燃,而胶木绝缘板和模压件则耐热、阻燃、安全可靠。因此,它迅速应用于插头、插座、开关、配电板、线圈支架等。它还被用作电机定子线圈的浸渍漆和电容器壳体。由于胶木耐腐蚀,其涂料还能作为金属的防锈漆使用。



6.5 交通与通信领域



20世纪20年代末,汽车工业开始采用胶木作为高压点火线圈壳、方向盘和各种按钮。铁路和公共交通系统(电车、公交车)利用胶木制造接头、变压器保护罩和信号装置。豪华邮轮如“伊丽莎白女王号”也配备了胶木制作的设备。


在电话行业,胶木允许制造一体化的机壳,使电话更紧凑耐用。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,荷兰爱立信公司推出了全胶木电话,虽然各型号零件不互换,但在英国和美国迅速普及。设计师亨利·德雷福斯(Henry Dreyfuss)在1930年代为贝尔电话公司设计了流线型的黑色胶木电话,1950年进一步改良为更易清洁的机型。标准化的胶木电话促进了电话在家庭中的普及,标志着通信时代的来临。


无线电广播在1920年代兴起,最初的收音机只是一块木板安装若干电子管与线圈,昂贵且难以普及。晚些时候,制造商利用压模工艺生产胶木机壳,使收音机坚固耐用且可大批量生产,价格大幅下降,促进了广播的推广。



6.6 艺术设计与装饰



20世纪20‑30年代是巴克莱特工艺的黄金时代,也是装饰艺术(Art Deco)的兴起时期。胶木模压工艺能够在几分钟内生产成千上万件一致的产品,圆角和流线外形成为这一时期设计的标志。设计师和艺术家利用胶木的可塑性和着色性制作首饰、手镯、项链、烟嘴和时尚配件,甚至Coco Chanel在1930年代也推出了胶木首饰。其丰富的颜色和光泽吸引了消费者,跨越了科技与艺术的界限。许多美术博物馆如今收藏着当时的胶木艺术品,视其为现代设计的代表。



七、论断:胶木的历史意义与社会影响



巴克兰德发明胶木不仅是化学技术突破,更是社会经济和文化变革的催化剂。1920年代以来,家用电器、通信装置和交通工具普及快速扩张,而苯酚‑甲醛树脂作为廉价而可靠的绝缘材料,使电网建设、无线电广播和电话普及成为可能。以德国柏林为例,1918年仅6.6%的家庭有电,1933年这一比例已达76%,电话线路也迅速增长。胶木的耐热绝缘性能保证了安全;其可模压性能大幅降低制造成本。例如电话机壳的成本降低约30%,收音机外壳亦可年产十万台以上。没有胶木,现代消费社会和信息时代的形成将严重滞后。


此外,胶木为第一种商业化成功的热固性树脂,它的出现打破了人类长期依赖自然材料的局面,开启了以石油副产品合成高分子材料的道路。这一技术理念后来被应用于聚酯、环氧、脲醛等多种塑料,为今天塑料工业奠定了基础。在设计与艺术领域,胶木引发了对产品造型、颜色与工业生产一体化的全新思考,推动了装饰艺术运动并影响至今。


巴克兰德本人对其发明的影响有清醒的认识。他在1909年的论文中强调了应用导向的研究方法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决心。他的坚持与创新精神,使简单的煤焦油副产物变成了“物理学上最好的电绝缘体”,并为全世界打开了“千用途材”的大门。



结语



从发明Velox相纸到创造胶木,巴克兰德一生的事业贯穿了科学、工业与艺术。他在几十年前的实验室中运用压力釜和高温技术,炼出了第一块合成塑料,为现代高分子工业奠定基础。胶木的故事提醒我们:伟大的科学创新往往源于实践问题的探索和对已有知识的大胆整合。今天,当各种高性能塑料层出不穷之时,我们仍然可以从巴克兰德的历史中汲取灵感——坚持实验、重视应用、勇于跨界,这正是科技进步与社会变革相互推动的动力。


Keine Kommentare:

Kommentar veröffentlichen